在这个暑期,一场以“关爱”为核心的志愿服务,正在聂河医院悄然传递着温暖。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银龄康寿、岐黄养老”社会实践团的15名青年学子,带着真诚与热情奔赴乡村,以手工互动、暖心陪伴、生活关怀为纽带,走进乡村老人的生活,用青春力量驱散孤独,让“老有所伴”的温暖照进现实。
“来,奶奶,咱们先把扭扭棒对折,这样花瓣才对称。”活动室内,实践团成员俯下身,耐心地给83岁的周奶奶演示扭扭棒手作的步骤。彩色的塑料棒在老人略显颤抖的指尖慢慢成形,有的变成了展翅的蝴蝶,有的化作了娇艳的玫瑰,还有人别出心裁地做了小巧的钥匙扣。“我要把这个‘小蝴蝶’留给孙女,等她下次来就能看见了。”周奶奶捧着自己的作品,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原本寂静的房间,因指尖的互动与不时的笑声变得格外热闹。
考虑到老人的日常需求,团队还准备了简易的艾灸体验。在医院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下,成员们为有肩颈、关节不适的老人温灸穴位,过程中轻声询问感受,拉着家常。正是这些不经意的聊天,让大家逐渐触碰到老人们内心的孤单:许多老人的子女常年在外务工,一年到头难得团聚,日常除了基本的生活照料,很少有人能坐下来听他们说说话。“有时候看着窗外,一天就过去了。”76岁的刘爷爷的一句话,让在场的学子们心里泛起酸涩。
为了填补这份情感空缺,实践团的成员们主动当起了“陪伴者”:有人陪老人在院子里慢走,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有人帮行动不便的老人修剪指甲、整理床铺;还有人用自己的手机,帮老人拨通远方子女的视频电话。当屏幕里传来孩子的声音,原本沉默的张奶奶瞬间红了眼,反复叮嘱着“在外照顾好自己”,而电话那头的子女也哽咽着说:“谢谢你们,让我妈能好好跟我聊聊天。”
15天的志愿服务里,学子们不仅是温暖的传递者,更是情感的倾听者。他们悄悄记下老人们的心愿:李奶奶想要一本带图画的故事书,王爷爷希望有人能陪他下盘象棋,陈奶奶念叨着还没看过最新的戏曲……这些简单的愿望,被整理成“夕阳心愿清单”,成为团队后续想要继续完成的约定。“我们带来的东西有限,但陪伴是无限的。看到老人们的笑容,就知道这场奔赴无比值得。”团队负责人董懿萱说道。
这场没有轰轰烈烈场面的志愿服务,却以最细腻的方式,连接起青春与夕阳。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的学子们用行动证明,公益不必宏大,一句问候、一次陪伴、一场简单的手工互动,都能成为温暖老人的力量。它不仅让乡村老人感受到了久违的热闹与关怀,更让青年一代深刻理解了“尊老敬老”的真谛——陪伴,才是给老人最好的礼物。
青春的脚步不曾停歇,温暖的传递仍在继续。这场跨越代际的相遇,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份关于爱与责任的传承。愿这份来自青年的关怀,能化作一束光,照亮更多乡村老人的晚年时光,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温暖与陪伴中,安享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