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全球公益网 > 热点 > 正文

COP14闭幕 | 阿拉善SEE持续推动湿地保护社会化参与

2022-11-15 12:21作者:admin

2022年11月13日,为期9天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正式闭幕。大会通过了《武汉宣言》和全球湿地发展战略框架决议,为保护湿地全球行动注入了新动力。会议提出,中国将建设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对五分之一的湿地实行最严格保护,设立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

以企业家为主体的中国环保公益机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与发起机构红树林基金会(MCF)第一时间发出响应——将建立国际红树林保护专项基金,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全力支持国际红树林中心的落地,为全球红树林保护和治理做出更大的贡献。

COP14大会期间,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及SEE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MCF)、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CCF)等发起机构分别在武汉、日内瓦两地会场,通过主办、协办及参加一系列主题边会及论坛,并启动、发布相关保护计划、倡议宣言及案例成果,推动湿地保护长期发展的社会化参与,探索国际平台及全球湿地保护合作的行动方案。

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现场

打造社会化参与湿地保护模式

在深圳设立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是此次COP14大会的主要成果之一。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对全球的红树林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也体现了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中的大国担当。

2012年,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和30多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共同发起成立了红树林基金会(MCF),关注以红树林为代表的滨海湿地的保护和教育。这也是中国第一家由民间发起的环保公募基金会,致力于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创新社会化参与生态保育模式。

11月7日,作为中方在日内瓦分会场主办的4场边会其中之一,以“面向2030/2050年的全球红树林”为主题的边会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由红树林基金会(MCF)主办,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国环境署(UNEP)、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和万科基金会等国内外多家机构联合协办。

对于全球红树林保护的工作推进,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在边会致辞时强调,需要提升生态功能,强化制度建设,吸引社会参与,加强科技支撑,并期待在《湿地公约》的指引下,推进全球红树林保护合作打开新局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致辞

红树林是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全球各地都有大量关于红树林保护的经验与知识,相互间应该加强沟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第二任会长、红树林基金会发起人、创始会长(创始理事长)王石在会上呼吁参会各方,共同支持在湿地公约框架下建立跨区域的国际红树林保护与合作机制,依托国际红树林中心搭建的合作平台,促进全球红树林研究、交流、合作和能力建设。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第二任会长、红树林基金会发起人、创始会长(创始理事长)王石致辞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第八任会长、红树林基金会发起人、荣誉理事长孙莉莉表示,通过每年组织面向红树林保护一线工作人员的培训,并推动红树林保护地创建湿地教育中心,联结人与湿地,为红树林保护汇聚更多社会支持。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第八任会长、红树林基金会发起人、荣誉理事长孙莉莉致辞

除了环保项目的推进,历经18 年的发展,阿拉善SEE更通过构建立体多元的环保组织架构、推动环保公益行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创新探索环滨海湿地保护、长江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教育等保议题联盟的方式,将在地机构、环保项目中心作为深入当地开展多元化合作的重要载体,促进在地环保项目可持续发展,支持、培育本土环保公益组织发展,形成覆盖全国的行动平台与网络。

COP14期间举行的“CEPA湿地教育与保护论坛上”,由国家林草局、阿拉善SEE生态协会、MCF共同发起的“湿地教育中心行动计划”(CWC)正式启动,旨在为有效保护湿地,奠定公众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基础,进而推动湿地保护长期发展。该计划由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和开展湿地教育的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参与,将建立湿地教育体系发展机制,开展多层次的行业赋能,建立行业专业交流平台,推动湿地教育中心示范基地建设。

作为国内进行湿地教育分享、传播、交流的平台,“湿地教育中心行动计划”将挖掘、提炼本土湿地教育实践,推选优秀湿地教育案例,让更多中国湿地故事走进国际视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鲍达明副司长表示,该计划致力于为每一片湿地培养“粉丝”,让每一片湿地都成为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的湿地教育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鲍达明副司长宣布CWC启动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先后启动的湿地保护议题联盟和自然教育联盟,已搭建起各地企业家会员参与湿地教育的重要工作平台。孙莉莉会长致辞提到:“湿地教育顺应了公众走进自然、身心愉悦的客观需求,是人们感受湿地、认知湿地的有效方法,是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有效途径。”

CWC首批成员单位名单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监事、红树林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刘明达表示,自然教育是环保事业推进中的重要的一环,是社会化参与生态保护的起点和动力,通过开展活动、设计课程、编撰教材,为多个湿地保护地的自然教育能力提升助力。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监事、红树林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刘明达致辞

启动仪式上,阿拉善SEE自然教育议题联盟还发布了《湿地教育中心行动计划倡议书》,希望更多的湿地保护地可以加入建设湿地教育中心的行列中,让更多公众有机会走近湿地,了解湿地。

CEPA湿地教育与保护论坛参会嘉宾

探索基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湿地保护

湿地是“地球之肾”,对生态系统的调节调控作用非常巨大。如何实现对湿地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推动湿地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打造企业投入、公众参与的社会化保护模式,并依此开展民间保护网络行动、鸟类研究与公民科学、政策建议与倡导,是阿拉善SEE“任鸟飞”项目的关注议题。

为保护中国候鸟及其栖息地,2016 年,SEE 基金会“任鸟飞”项目正式立项,旨在通过民间机构发起、企业投入、公众参与的社会化保护模式,开展民间保护网络行动、鸟类研究与公民科学、政策建议与倡导等工作,推动中国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

11月6日,COP14部级高级别会议通过《武汉宣言》,呼吁各方以实际行动,促进各类湿地的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的可持续利用。《宣言》提到,确保原住民和地方社区充分参与各类湿地的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1月10日,SEE基金会联合中国国际经济咨询有限公司、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主办的COP14东道国活动——基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湿地保护论坛在线上成功召开。

线上参会嘉宾

什么是基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湿地保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二级巡视员杨锋伟在致辞时诠释到,“基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湿地保护,可以理解为,按照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让当地居民和社区成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的参与者、获益者,通过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提升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当地居民和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创造机遇,带来实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湿地作为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对其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障。SEE基金会秘书长杨彪在致辞中表示,SEE基金会通过任鸟飞项目,广泛调动民间保护力量,在保护空缺湿地开展基础保护与监测行动,形成与官方自然保护地体系互补的民间保护网络。截至2021年底,已守护保护空缺地面积达4000平方公里。

此外,在滨海湿地保护修复领域,SEE基金会还借助海洋保护项目鼓励和支持社会公益组织科学有序地参与;设立“乐在农家”专项基金,计划通过支持创新的方法实现小流域淡水生态的生态系统保护目标。

论坛最后,SEE基金会联多家机构发布了“建立社区可持续发展行动互助网络倡议”,号召全社会爱护环境、保护海洋、尊重社区。与会各方呼吁,通过推广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推动湿地保护的同时,探索在发展与保护中取得平衡的方式。

为中国特色湿地保护与发展助力

作为中国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湿地公园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融为一体,是中国在湿地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领域的一项创新实践。

11月10日,COP14“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发展”分论坛在湖北武汉举行。作为20个东道国活动之一,该论坛以国家湿地公园这一创新的湿地保护形式为出发点,从立法、执法、湿地定位与管理的思考等多方面,回顾总结了十多年以来的国家湿地公园实践和成效。

“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发展”分论坛现场

论坛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指导,中国湿地保护协会主办;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承办。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深圳市阿乐善公益基金会、深圳红树林基金会(MCF)为论坛支持单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司一级巡视员程良,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马广仁,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邱景辉副厅长,以及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相关单位代表,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红树林基金会(MCF)等近千名代表、媒体、观众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论坛。

截至目前,中国国家湿地公园总数达901处,有效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十多年创建过程中,国家湿地公园从制度设计、保护修复、合理利用、科研监测、科普宣教以及社会参与等各方面,积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经验。“国家湿地公园强调湿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保护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强调自然美,突出自然属性的建设宗旨。”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马广仁认为,其建设为湿地保育保护与发展提供独一无二的“中国经验”,为国内外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马广仁致辞

现场,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监事严炜分享了湿地共建、共治和共享方面的工作经验和探索,“近年来,阿拉善SEE与相关伙伴一起推动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天津北大港湿地和湖北阳新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块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推动河北滦南南堡嘴东省级湿地公园和新疆乌鲁木齐市白鸟湖湿地公园等建立湿地保护区和公园;同时,阿拉善 SEE 会员企业家向全国两会提交的多份湿地和鸟类保护提案获得有关部门的回复,促进湿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监事严炜(右二)现场分享

本次分论坛,通过分享中国特色湿地保护与发展的智慧,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建美好家园。

长江大保护的多元共治

国家重要工作部署强调:“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于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月8日在武汉东湖国际中心,CCF作为承办方之一,举办了以“共建生命长江,传承大河文明”为主题的长江大保护论坛。

CCF由阿拉善 SEE长江项目中心 38 位热衷公益的企业家共同发起成立。致力于通过开展以拯救长江江豚等物种为核心的长江大保护,带动并扶持民间环保公益组织的成长,打造企业家、高校、科研院所、环保公益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化保护平台,为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COP14大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来自政府、科研、司法、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方,从长江大保护的法律法规、双碳经济、生态文化、社会建设、大河文明等五位一起出发,就长江大保护现阶段学术研究、企业力量、成效和愿景、司法审判、及社会化参与等五大议题进行研讨交流,为推进长江大保护聚智谋策,在全球湿地保护的舞台上,分享长江大保护的故事,为全球湿地保护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长江大保护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积极行动,开拓创新。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全面实施10年禁渔,彰显出全球湿地保护的中国智慧。阿拉善SEE长江项目中心主席、CCF执行理事长邬剑刚在企业家沙发论坛环节上表示,2020年底,协助巡护上升为国家政策在全长江流域推行。截至2022年9月,全长江流域已成立522个协助巡护队、协助巡护员2万余人。6年来,动员超过300家企业、150家环保组织、250万名社会公众参与长江大保护。

阿拉善SEE长江项目中心主席邬剑刚(中)、副主席王大林(左二)与CCF副理事长王利民(左一)在企业家沙发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由CCF、SEE基金会、阿拉善SEE东海项目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评选的“长江流域十大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案例”发布,入选的十大案例模式将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绿皮书》,将为落实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战略提供政策咨鉴。此外,与会代表就如何推进长江大保护实践、促进长江旗舰物种及其湿地保护工作达成共识,并共同发起全民参与长江大保护倡议,呼吁遵守《长江保护法》、强化流域整合管理、加强司法审判、加强科研及协同创新、社会化参与等,共同努力传承和创造大河文明。

今年是我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30年,也是我国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为当前及未来的全球湿地保护修复指引方向,提出了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中国主张。作为中国民间环保公益力量,阿拉善SEE项目议题聚焦滨海湿地保护、荒漠化防治、气候变化与商业可持续、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教育、长江大保护、绿色供应链、行业发展支持等环保议题,开启中国企业家以商业思维参与环保公共事务的探索实践。

成立18年来,阿拉善EEE以900名企业家会员为基石,联结18家发起机构及32个环保项目中心,推动企业家、环保公益组织、公众深度参与在地环保事业,直接或间接支持了超900家中国民间环保公益机构或个人的工作,累计带动近8亿人次公众成为环保的参与者和支持者,搭建起社会化参与的民间环保公益平台,共同守护碧水蓝天。

COP14日内瓦现场参会的阿拉善SEE、MCF嘉宾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